主瓷板畫出爐前曾存異議[圖]
看到瓷板畫《圭峰奇秀》,一位老將軍感慨:“我原來還在這棵大樹下吃過飯呢。”瓷板畫《革命搖籃井岡山》、《英雄城市南昌》、《紅色故都瑞金》、《紅色安源》無一不出自“夢之隊”手筆,先由江西最著名的國畫家打好草稿,再由擅長瓷板畫藝術的美術家在瓷板上作畫,大師聯手完成這幾幅舉世無雙的特大瓷板畫。近日,人民大會堂江西廳創作領導成員、老革命家劉云為記者揭秘其來龍去脈。
八一起義的英雄城市南昌 作者:燕鳴、蔡錫林
“紅色安源” 作者:胡獻雅、余新民、程其勉
“圭峰奇秀” 作者:楊石朗
“紅色故都瑞金” 作者:吳齊、胡獻雅、陸洋
汪東興多次赴景德鎮調查
1959年,由當時省委文教書記方志純、副省長汪東興、彭夢庾掛帥,江西省組建了“布置北京人民大會堂辦公室”,主任由當時手工業管理局局長、老紅軍沈衷擔任,副主任由江西省文化局秘書室副主任劉云擔任。2013年1月24日,今年已經85歲的劉云接受記者采訪時稱,當時辦公室從江西各地挑選著名美術家組成國畫組,組長為吳齊,副組長為程其勉。為了將國畫搬上瓷板,并非一件易事。顏料在瓷板上經過高溫燒制后,與之前的顏色相比,色澤、深淺完全不同,明明是精妙絕倫的國畫,經過燒制之后,反而變得平淡無奇。為攻克這一難題,包括汪東興在內的省委領導多次前往景德鎮。最終,景德鎮的瓷板畫專家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先由江西最著名的國畫家打好草稿,再由擅長瓷板畫藝術的美術家在瓷板上作畫,通過合力協作,完成繪畫燒制的工程。
王錫良的創新畫法一開始存在異議
根據設計,江西廳要創作一塊以井岡山為主題的主瓷板畫,左右兩邊也要各擺設兩塊瓷板畫。
其中“革命搖籃井岡山”大屏風瓷板畫是由37歲的王錫良領銜創作。瓷板畫由4塊瓷板組成,由于畫幅太大,燒制完第一塊時就有人議論紛紛,因為他不是用玻璃白填底色,而是直接將色料填繪在瓷胎上,再罩雪白、水綠之類顏色,簡化了工藝,但畫意更濃。這顛覆傳統手法的做法備受爭議。
然而,這幅瓷板畫送往北京的時候,受到江西籍藝術家傅抱石和其他名家的高度贊揚。1979年這幅“天下第一山”的瓷板畫沒有運回江西。
4塊瓷版畫被贊為舉世無雙
其他4塊瓷板畫于1979年均入藏省博物館。4幅瓷板畫形制巨大。它們都描繪了什么場景呢?
省博物館研究員劉祿山介紹,“八一起義的英雄城市南昌”瓷板畫作者是燕鳴、蔡錫林,以綠樹成蔭、水光瀲滟的百花洲為近景,輕煙裊裊的新廠房和云煙縹緲的梅嶺為遠景;“紅色故都瑞金”瓷板畫作者是吳齊、胡獻雅、陸洋,以欣欣向榮的瑞金城為主景,蜿蜒如練的錦江盤桓而過。“紅色安源”瓷板畫作者是胡獻雅、余新民、程其勉,以“路礦工人俱樂部”前寬闊秀美的花園廣場為主景,以生產繁忙的林立工廠為遠景,以蒼雋雄莽的大山為背景;“圭峰奇秀”瓷板畫作者是楊石朗,畫面以風景清新秀麗的圭峰療養院(江西弋陽縣境內)為中心,周圍環以蒼雄、奇詭、雋秀的圭山石峰。
看到瓷板畫《圭峰奇秀》,一位老將軍感慨道:“我原來還在這棵大樹下吃過飯呢。”劉云說,這幾幅國畫通過景德鎮陶瓷美術家用釉上粉彩的手段,繪制在特大的瓷板上,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可以說是舉世無雙。
文/劉云 記者劉國偉 供圖:劉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