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大師張育賢:塑造人生的“真善美”
張育賢熱愛雕塑藝術,幾乎近于癡迷的程度,只要一看到泥胚,便不由得心情激動,手心發癢。多年的創作生涯,形成了他瓷雕藝術的獨特風格。他認為衡量藝術的首要標準是"真"。當然,他指的是藝術的"真"。他贊同齊白石大師的觀點:"大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世。"因此他的作品以形象逼真、神韻靈動,情態細賦著稱。
張育賢筆名風友,1938年4月生于江西省余干縣。他自幼故酷愛繪畫,小學時他就悉心臨摹《芥子圖畫譜》。特別是畫家彭友善先生留存在余干老家的部分寫實傳神的肖像畫以及反映抗戰題材的作品,對他影響很大。憑著繪畫天賦和扎實的基本功,1956年他報考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1959年畢業后,由于品學兼優而留校任教。
三年教學經歷奠定了他深厚的專業理論基礎。這段時期,他認識了在部陶研所工作的雕塑大師曾龍升和蔡金臺,而且他跟隨曾龍升先生學習了一個月,令他眼界大開。他得知曾龍升想收徒的消息后,便誠懇地向學院提出不再任教,要拜曾先生為師。后經多方努力,他如愿以償,調到部陶研所工作。曾先生嚴謹的工作態度,精湛的技藝,對他影響很深,也使他受益匪淺。他始終牢記曾先生的一句話:"沒有繼承便沒有發展。在景德鎮,如果不掌握傳統技法,將難以立足。"他勤學苦練,繼承曾先生的傳統技法,寫實傳神,并緊密結合時代精神,成為曾先生的得意門生。這段時期他瓷雕技藝已嶄露頭角。1964年他創作了"盜御馬"、"夏夜"、"臺燈"等10余件作品。其中"紅軍通訊員"被選送叁加華東美術作抽展拈在《附瓷美術》和《瓷器》雜志上發表。同年底,他創作了"鋒從磨練出"瓷雕。該作品表現的是一女背年磨刀試鋒的一瞬間女青年一手持柴刀,另一手將姆指放在刀刃上,神態認真構思新穎,該作品參加全國美展,當時《工人日報》、《光明日報》、等十多家報刊竟相刊登照片,發表介紹文章。并以唯一的陶瓷作品載人《全國美術展雙會華東區作品選集》。張育賢還代表江西省美術家參加慶祝內蒙解放二十周年雕塑創作活動,受到各界人士稱贊,當年張育賢年僅26歲。
大凡成事業者都難免逆境與磨難,正當張育賢疇路滿志,春風得意之時,曾龍升先生逝世了,他悲痛萬分。繼之,他又從藝術室調到計劃室。
一個偶然的機遇,為他帶來命運的曙光。
1965年,長春電影制片廠導演張辛實到景德鎮。他是延安時期的老千部,酷愛收藏名瓷名畫,他來到部陶研所,想選購一些瓷雕作品。當時張育賢在部里的瓷器倉庫,他問張育賢:"曾龍升現在哪里?這里有沒有他的作品?當回答沒有時,他神情黯然。又問道:"聽說他有個徒弟,現在哪里?"張育賢說:"你有什么事嗎?"張導演說:"我很喜歡那件'盜御馬"張育賢再也忍不住,沮水刷刷地,他緊握張溥演的手說:"我就是曾先乍的徒弟張育賢。"為了卻張導演的宿愿,他將家中僅存的一尊"盜御馬"贈給了張導演,張導演回贈了一尊他珍藏已久的游長子做的"達摩"瓷雕。他被張育賢的雕塑才華和對藝術執若追求的精神所感動,便向市領導反映:"曾龍升的技藝應后繼有人,張育賢應技術歸隊。"不久張育賢回到了朝思夢想的藝術室。
1970年他與周國楨應邀赴江西波陽縣創作泥塑"收租院",塑造了六十二個人物,在當地引起強烈反響。1973年他參加南昌"革命烈士紀念堂"門前的大型紅軍塑像和館內烈士雕像的創作。所塑人物與其人一般大小,不僅形象逼真,而且表現了革命先驅們崇高的精神氣質。受到當時省領導楊尚奎、劉俊秀、白棟材等人多次現場接見和鼓勵。1978年,他的瓷雕"螃蟹"、"黛玉葬花"和"鸚鵡"璧燈進京展評分獲二、二等獎。1979年他創作的"賈思"和"畢蠟"兩件瓷雕。生動地再現了這兩位古代科學家為民造福、不辭勞苦的形象,叁加全國科普美展雙雙榮獲二等獎,并在北京首都劇院受到周揚、茅以升、吳作人、王朝聞的接見和頒獎。1988年,他創作的"鑒真"瓷雕在《中國陶瓷》上發表。
張育賢設計創作的人物,不侄有女性的溫柔秀美,而且有"鐘馗"的威猛剿悍:"濟公"的恢諧幽默、李白的傲岸瀟灑;"小騎兵"的神氣活現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他先后共制作了十五個濟公,基本形一個系列,張育賢認為"濟公心地善良,扶弱濟貧,疾惡如仇,而且其形象恢諧風趣幽默,制作手法也比較瀟灑自如"。他的濟公瓷雕,如"濟公思酒"、"濟公游"、"濟公斗蟋蟀"等分別在香港《大公報》、《中國陶瓷》和《瓷器》等報刊上發表。
張育賢是個多面手,他制作的動物、花烏、水族、昆蟲等無不維妙維吼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