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官窯瓷器的特點
清代康熙朝歷時61年(1662—1722),這時期經濟、工商業興盛,海外貿易繁榮??滴跏拍昃暗骆傉交謴陀鲝S后,制瓷業得到迅速發展,在規模和工藝技術上都有了很多創造和革新。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瓷務管理方面由皇帝親自選派督陶官,這些督陶官由地方官巡撫監管窯務,有的駐鎮,有的遙領,督造宮廷御用器物。官民窯并舉,欣欣向榮,呈現了興旺發達的景象。清人陳瀏曾贊譽說“世界之瓷,以吾華為最,吾華之瓷,以康雍為最”。
康熙朝雖然五彩瓷器以及各種色釉瓷也很著名,但瓷業生產仍以青花為主流,顯示出青花瓷器蓬勃發展的盛況??滴跚嗷ù伤匾云涮?、釉精細,青花鮮艷,造型古樸多樣,紋飾優美而負盛名,是繼明代永、宣青花之后,我國青花瓷器的又一個黃金時代。甚至有人認為與永、宣青花相比有過之無不及。清《陶雅》謂:“青花一類,康青雖不及明青之膿美者,亦可以獨步本朝矣”?!讹嬃鼾S說瓷》謂:“硬彩,青花均以康窯為極軌”。
從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康熙青花來看,數量多,品種全,紋飾豐富,除官窯青花外,民窯青花占的比重很大,其中不乏大量精美之作。
康熙青花由于燒造時間長,前后變化大,按照傳統的劃分方法,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終,表現最為突出的是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具魅力。
綜合歸納,康熙青花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胎釉。早期青花胎體厚重,釉面肥潤呈青白色,有縮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層醬釉,底足處理不是很細膩,有粘砂,不光滑現象,器物底足內常見放射狀的跳刀痕,許多大盤及琢器的底足出現臺階的形狀,俗稱“二層臺”。雙圈足也在這—時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盤居多,里圈都較外圈矮,兩圈間無釉。中期青花胎體潔白堅硬,很少有雜質,胎體薄厚適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漿白兩種,粉白釉面硬度高,漿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開片,還有一種亮白釉。底足露胎處光滑細致,多呈泥鰍背狀,少見火石紅,瓷器的質量明顯提高,胎釉結合緊密,器內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當時還出現用精細淘洗的漿泥制成的瓷胎,俗稱“漿胎”,胎體偏輕。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體比中期要輕,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齊。
二、色料。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藍,個別發色較灰暗,與順治青花特點相近。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這種青花色料提煉精純,呈色鮮藍青翠,明凈艷麗,清朗不渾,艷而不俗。有的呈寶石藍色,鮮藍而不火氣,它與明嘉靖青花藍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區別。人們往往稱康熙青花為“康熙五彩”、“墨分五彩”。這種色彩變化主要在于分色的熟練掌握??滴跚嗷ㄓ形鍌€層次的色階,有“頭濃、正濃、二濃、匯淡、影淡”之分。古人對康熙青花評價甚高,謂“其青花一色,見深見淺,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嬌翠欲滴”。器物畫面濃淡深淺,不同層次的渲染,完全是由于工匠們運用色料的技巧,即分水方法,其裝飾效果富有層次的節奏感、立體感,結合暈染法的使用,使青花更接近和達到國畫題材的表現手法,這也是康熙青花備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晚期青花,呈色趨于淡雅,有的泛暈散。
康熙朝除了燒造傳統的白地青花外,還有漿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窯青花、藍釉青花、藍地白花、豆青釉青花、青花釉里紅、青花加黃、青花加紫、青花戧金、青花鏤雕等派生品種,雖燒造不是很多,但別有情趣。
三、造型??滴跚嗷ù善鞯脑煨?,以人們的現實生活需要和條件為依據,采取概括、夸張、抽象手法進行創作,千姿百態,仿古創新,式樣繁多。既有陳設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及各種文具、茶具及祭器,外銷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窯燒制,盡管體積較大,但極少變形,風格挺拔向上,渾厚樸實、有力,粗獷豪放,制作規范,絲毫沒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獨創性,嚴謹大方,講究整體效果,不刻板,端莊中透出靈秀的美姿,表現出當時工匠們造型設計與成型工藝的高超水平。主要品種有:盤(高足盤、花門盤、方盤、折沿盤),碗(高足碗、蓋碗、合碗、花瓣口碗),碟,杯(套杯、鈴鐺杯、高足杯、撇口杯、十二月花卉杯),盒(蓋盒、四節圓盒、印泥盒、串鈴盒、棋子盒),瓶(直頸瓶、觀音瓶、棒槌瓶、玉壺春瓶、長頸瓶、葫蘆瓶、雉把瓶、洗口瓶、梅瓶、膽瓶、天球瓶、直頸弦紋瓶、八方瓶、綬帶耳扁腹葫蘆瓶),尊(馬蹄尊、觀音尊、鳳尾尊、撇口尊、雙陸尊、雙耳尊、獸面唧環尊、筒式尊),壺(鼻煙壺、各式茶壺、執壺、壽字壺、賁巴壺),罐(將軍罐、瓜棱罐、鼓式蓋罐、粥罐),三足爐,撇口爐,缽缸,渣斗,折沿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