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窯下,后有景德鎮?
數十年前,一場山洪暴發,將萍鄉蘆溪縣南坑鄉窯下村的鳳凰坡沖垮,一座南北長150米、東西寬100米的窯址重見天日。距鳳凰坡不遠的坂田村,考古人員又發掘出另一座窯址。在窯下,自古流傳著一個說法:“先有窯下,后有饒州。”饒州就是指瓷都景德鎮,其原為饒州府浮梁縣下轄一鎮。那么,窯下和景德鎮之間有什么淵源呢?
相傳窯下燒出活龍活鳳飛到饒州
南坑位于蘆溪縣西南面,以位居萍鄉市正南面的兩山坑壑之中得名。蘆溪縣文物局局長龍成前說,1967年,當地山洪暴發,南坑鄉窯下村的鳳凰坡崩塌滑行,露出古代窯場,最深處14米,破瓷碎片被山洪沖下,淤塞半個河床。幾年后,在南坑鄉坂田村又發現一座古窯,長85米,寬64米。
當地為何會有兩座頗具規模的古窯址呢?南坑窯址在古代文獻中已找不到記載,但南坑地區有一個民諺流傳至今:“先有窯下,后有饒州”。
當地代代相傳的一個說法是,北宋真宗年間,鳳凰坡瓷窯中燒出一對活龍和一對活鳳凰,騰空直朝贛東北飛去。工人日夜兼程地追趕了兩個多月,追到浮梁地區,只見一對龍和一對鳳在上空盤旋,然后降落在饒州城內。工人掃興回來時,窯棚不見了,變成了一個下陷數丈的深坑。窯下瓷業自此毀于一旦,工人紛紛投奔饒州謀生。饒州瓷業由此大振,后來以年號“景德”命名為景德鎮,而窯下瓷業從此衰敗。首建窯場的山地,當地百姓把它稱為鳳凰坡,駐地便稱為老窯下。“先有窯下,后有饒州”之說由此流傳開。
窯下窯址早在北宋時期就已建立
傳說雖然有杜撰成分,但并非空穴來風。龍成前介紹,南坑兩個窯址都傍山依水。以窯下窯址為例,從現在的東沖、上林山、老窯下直至鳳凰坡,連綿起伏,長達四華里,基本都是當年燒瓷時堆積而成的廢窯渣,當年挖掘瓷泥的洞穴殘跡也隨處可見。
專家對所發掘的瓷器作了分析。在陶片中,發現狀似泥人玩具的碎瓷殘片,一面施釉,色彩有紅、黃、綠,胎質疏松,具有北宋唐三彩的風格。有的陶片有凈面釉,有劃花,顯示出北宋初期所具的特征。在萍鄉市博物館收藏的出土瓷器中,其表面潔白光滑,證明當時窯下業已具有較高的制作工藝。從兩處窯址出土的古錢中,有宋真宗景德、宋真宗大中祥符、宋仁宗天圣、宋哲宗元祐等時代的錢幣。以此推算,南坑古窯在北宋時就已形成。
窯下工人返回饒州制瓷
在地理位置上,南坑兩處窯址均處于上游,境內有一條淥水支流南溪河,瓷器可沿河直下入淥水,匯湘江,入洞庭,上接長沙、武昌,下通南京、上海,這是古代瓷業產品的主要運輸線。此外,這一帶古木參天,燃料充足,地下瓷土資源極為豐富,起碼夠采千年。
專家考證說,南坑窯場的工人多來自湖北、湖南及饒州等地。在興盛時期,瓷器聞名遐邇,暢銷四海,其中盤龍雕鳳的瓷瓶、碗碟成為貢品。宋末元初,隨著饒州景德鎮瓷業的興起及戰亂匪禍因素,當地制瓷業衰退,饒州工人也返回故里制瓷,為延續南坑窯下瓷器的聲譽,制造了“窯下燒出兩對活龍活鳳飛到饒州”的神話。這恐怕就是“先有窯下,后有饒州”的現實基礎。
文/龍成前記者劉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