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母與瓷伯
到景德鎮的人,一出火車站,就可以看到在站前廣場上有兩尊高大的塑像。北邊是個婦女,正在低頭做坯,南邊的是個男子,正在舉手打石,鎮巴佬管那女的叫陶母,男的叫瓷伯。
相傳在遠古的時候,景德鎮還是一個小小的村莊,名字叫立馬山。有年兵荒馬亂,立馬山這個山旮旮里,來了一個從外鄉逃難來的婦女,自己哇是宜興人,路上和家里人走散了。村里的一些老倌,十分同情她的身世,留她在村里住下,又與她做媒,嫁給了村里一個忠厚老實,無依無靠的石匠。
咯個婦女好勤快,鋤地種菜,織布喂雞,燒火弄飯,縫補漿洗,樣樣在行。村里人都哇石匠命大福大,娶得一門好親。
日子過得快,不覺就到了年邊。女子對石匠哇,好歹我們也是個有門有戶的人家,該添些杯盤碗盞什么的,年初一鄉親們來了,雖哇沒有什么好吃的,總不能讓大家用竹筒盛水喝。
石匠聽老婆一說,覺得有道理,但就是這些個東西,村里沒有人會做,還得翻山坐船到饒州去買,來回的盤纏花費大,加上都是一些瓦器,容易破碎,等買了回來,十只恐怕就有九只保不住,石匠沒作唧,只是嘆著氣。
那女人是個爽快人,見石匠嘆氣,便問:“我哇買些裝飯菜茶水的碗盞,你嘆么得氣唦?”石匠就把緣由告訴她。哪知女人聽后,眼睛一亮哇:“哎呀,咯有么得難啊,我家祖祖輩輩都是做陶器的,從小我就學會了這些手藝,你去挖些陶土來,我們動手燒制一些,送給鄉親們過年,也算是我們還大家的情。”
石匠心里也高興,帶著老婆就往山上跑,挖來挖去,就是不見那黑色的陶土,只有白色的石頭,那女人聰明,心想石頭可以研細,只要有粘性,就一定可以做坯燒瓷器。
當晚,他們把一種叫做瓷的白石研細,和水一揉,竟象糯米糍一樣,夫妻倆高興得一夜都冇睏著,第二天開始做坯,幾天后,石匠就按老婆的要求,在門前搭了個土窯,架火燒煉起來,燒了幾天幾夜,女人看看火侯到了,就叫歇火。開窯的日子石匠門前擠滿了看熱鬧的人,女人依照家鄉的規矩,給窯神燒了高香,打開窯一看,嗬!白花花一片,一件件白色的碗盞當當作響。
村里人都得了石匠夫妻贈送的杯盤碗盞,高興得不得了。有個老倌哇,他只見過黑色的陶器,還沒有看過這當當作響的白色陶器,想不到我們立馬山上的瓷石也能制陶,這真是上天降的福啊。
從此,村里人就跟著石匠夫妻學手藝,稱他們為陶母和瓷伯,把他們燒制的白色器皿叫做陶瓷。
口述:羅中祝,男,70余歲,窯廠工人,識字,景德鎮人,漢族
搜集整理:汪鶴林
流傳地區:景德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