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瓷雕
雕塑瓷是將泥巴涅成人物、動物、花卉燒成的瓷器。景德鎮人亦習慣將此業稱之為雕削。早在宋代,就有影青瓷雕問世。元代,已能成功地雕塑佛像。至明代,雕塑瓷的制作,也與其他瓷器一樣,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如四川峨嵋山報國寺的《廬舍大佛》,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青釉青花加彩坐獅人》,安徽九華山的銅紅釉《獨角獸》等等,還有古今都暢銷不衰的《五子羅漢》,相傳也是明代生產的。至清代,雕塑作坊越來越多,題材更為廣泛,有佛像、有歷史人物、有英雄和仕女。動物方面有龍、獅、虎、馬、牛、鷹、雞、鴨等。裝飾方法有紅店加彩,也有翠藍等多種顏色釉。
民國2年(1913年),福建閩侯縣游澤長將明代雕塑大師何朝宗德化瓷雕風格帶到景德鎮,在福建會館開業。他在實踐過程中,發現景德鎮的瓷質和釉料不適宜仿制何(朝宗)派瓷雕品種,便果敢地把何派風格與景德鎮傳統手法結合起來,發揮彩繪優勢創制出許多精品。他的每件作品都風靡中外,人相爭購,景德鎮所有瓷雕藝人,也群起效仿,把整個景德鎮雕塑行業的技藝,推向了一個新高峰。
以后,著名瓷雕藝人有曾龍升、徐順元、蔡壽生、楊海生、楊秦川和蔡金臺等人,他們都系江西豐城人,其中多從師游澤長,故有“福建的名師,豐城的高徒”之說。他們各有所長,在發展景德鎮瓷雕藝術中,起到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排頭兵作用。
整個瓷雕業,以豐城人為主體,只有少量的都昌人和福建人,他們中又以技藝和經濟狀況分為三等。第一等的制作人物,稱為“洋裝”貨,遠銷香港和東南亞地區,國內各名山古剎也經常定做各種佛像。第二等的只以雙獅、雙雞、雙鴨為主,敷以或藍或綠低溫釉。也有專做規格細小人物的,在生意清淡時,也生產一些禁銷的春宮人物出售,以圓形、方形、或桃子形的器皿中,兩個赤身裸體的男女在做愛,造型逼真,獲利甚厚。這種產品不僅賣淫人購買,財主們也購買,傳說埋藏金銀財寶時,上面放一春宮,財物便不會流失。第三等只做一些長不過二三寸的小人物,有的里面挖空,可當叫子吹,或是類似長短的小兔、小雞等,在車站碼頭叫賣,他們也生產象棋棋子、小孩玩的圓彈子等等。
雕塑生產一般都是小作坊,有二三間坯房的,也有在民居屋中進行的。廠主既是老板,又是技術工,憑自己過硬的技藝,從創作到翻模,從配料到做坯,從上釉到裝窯,幾乎都由自己完成。技藝傳授,完全是帶子學藝,非親即故,生產人員都是家兵家將,只有生意好的時候,在同行業中請一些工人來幫忙。當年,雕塑業不收都幫、撫幫的人為徒,都幫、撫幫也不收豐城人學藝,形成了各自的生產壟斷。
雕塑的泥料特別考究,既要在燒成中軟硬適度,又要從里面白出,因此,多采用祁門和南港不子,配明砂高嶺。尤其是人物的頭、手以及裸露的胸、肚等部位,必須顯得白嫩光滑。特別貴重的品種以及捏雕用泥,以高價購進臨川滑石子和福建界牌泥。
至于工具設備卻比較簡單,只有一二副淘泥桶即可。另有釉缽、吹釉筒、泥布、水筆等。特有的工具有:
挜扒用竹子削成類似筷子的竹尖,頭部呈圓狀,再用火烤熱稍為彎曲。也有黃楊木或紫檀木制成的。
刻刀常有寬、窄多種,鏤、捏、浮雕者常多自配樣式。
托板也叫方板,大件作品用33厘米見方,小件作品約20厘米見方。
小陶車與鑲器轉車同,為吹釉時旋轉用。
瓷雕在發展過程中又按照品種不同,形成了圓雕、捏雕、鏤雕、浮雕等多項種類,并各有獨特的工藝流程及其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