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元明清時期陶瓷文化特色淺解
景德鎮——千年瓷都,1700年的光輝燦爛歷史譜寫著華夏文明樂章中壯麗的一頁。歷經千百年而不朽的陶瓷文化,橫貫東西,促進著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經濟文化友好交流。在此,我只想簡單介紹一下元、明、清時期景德鎮陶瓷文化。
元代,景德鎮制瓷采用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提高了燒成溫度,出現了內質如“玉骨冰肌”,外貌如“美人膚色”的陶瓷產品。青花、釉里紅和青花釉里紅的燒制成功,在人類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個時期燒制了世界上最多的最具影響的絕代佳品。由于大量的外銷,在包裝上形成了茭草業。遙遠的人們通過瓷器瓷器開始了解中國,從此,瓷器成了中國的代名詞??梢韵胂?,元代是我國古代陶瓷發展的最高峰。
明代,景德鎮制瓷業逐步走出原始的純手工制作模式,發明了成型的利坯車,以鐵刀代替竹利坯,它提高了生產效率,使胎薄而易成型,施釉采用了口吹的方法,使釉汁均勻,瓷色秀美,瓷器裝飾由單一的色釉發展到多種,由釉下彩發展到釉上彩,色地加彩,青花斗彩等多種裝飾技巧。特別是明初景德鎮設陶廠,后設御器廠,專燒宮庭用瓷,朝廷內府年年提出式樣,委派中宮督造,制品有極高的成就,同時,民窯發展很快,產量高,質量高,并形成了皇家派員督燒與民間自由經營并舉的興旺局面。此期,青花、白瓷、彩瓷、單彩瓷產品都取得卓越成就,出現了“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鎮”之說。生產規模的擴大,能工巧匠的會聚,產品數量的劇增,制作瓷器的精美,銷路之廣,均居當時國內名窯之首,從而贏得了國內外各界人士的稱贊,景德鎮成為“天下窯器所聚”的全國制瓷中心。
清代,宮廷采取了十大鼓勵瓷工發揮聰明才智的措施,使景德鎮的瓷業有了新的發展,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有青花、五彩、紅釉、素三彩、粉彩、斗彩、琺瑯彩,以及各種顏色釉,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這些精美的制品出身于當時著名的藏窯、郎窯、年窯、唐窯等官窯,也有許多出處自于民窯,特別是清三代,是我國封建社會景德鎮陶瓷發展的上鼎盛時期。民國的建立,舊的封建制度的廢除,給景德鎮制瓷業帶來了新氣象,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仿古瓷、美術瓷均有很高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