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金:畫家畫瓷帶給景德鎮陶瓷新鮮血液
“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這是對明代景德鎮瓷器制造業發展盛況的真實寫照?!肮そ硜戆朔健币馑际蔷暗骆偟闹拼晒そ硜碜园朔?,這從另一個層面折射出景德鎮良好的發展環境和包容姿態。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使景德鎮在全國眾多的窯囗中脫穎而出,成為各地制瓷工匠向往的圣地。能工巧匠的匯集,制瓷工藝的推陳出新,使景德鎮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隨著青花、釉上彩繪逐漸成為瓷器的新寵,因此,從明代開始景德鎮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
青花的雅致、釉上彩繪的絢麗在突破了傳統青瓷、影青單一色彩的同時,也使瓷器裝飾在刻、剔、劃等基礎上表現得更為自由和隨性。由于青花、釉上彩繪裝飾工藝與中國傳統繪畫技巧的完美結合,更加貼近大眾的審美習慣,因此,更容易被大眾接受和認可。
陶瓷上的繪畫最早在彩陶的裝飾中可見一斑,但以繪畫形式介入陶瓷裝飾的當從唐代的長沙窯釉下彩開始。我國的花鳥畫藝術在唐代已有很高的水平,邊鸞、習光胤等名家的花鳥作品被 譽為“窮羽毛之變態,奪花卉之芳妍”,在當時名聲很大。長沙窯釉下彩繪花鳥題材的出現正是迎合了當時的時尚。從出土的鸚鵡枕和褐綠彩的花鳥壺來看,繪畫的技法比較成熟,筆法流利,一氣呵成,并為后來的磁州窯及釉下彩繪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青花和五彩裝飾借鑒國畫筆意的可以從清代的陶瓷裝飾中尋找到相關痕跡??滴鯐r期的青花山水畫中的“斧劈皴”的畫法,有著明顯南宋院派的風格。而雍正時期的裝飾則逐漸使用“披麻皴”,這是元代四王畫派對制瓷裝飾工藝的影響。人物畫的裝飾可以看到陳老蓮畫派的影響,線條老辣。
然而與中國文人畫真正密切相關的應該從晚清至民國初年的“淺絳彩”或“淺絳”開始,其表現風格與紙絹上的淺絳山水畫大致相近,它在創作方式上強調個性表現,以詩、書、印﹑畫有機結合,因此,淺絳彩瓷畫又稱瓷器上的文人畫。
淺絳彩瓷的盛行充分顯示了晚清民國初年景德鎮的淺絳彩瓷畫家的文化素養與審美趣味,這些作品或以宋元以來的紙絹畫為粉本,或擬“四王”,“揚州八怪”等人的筆意,或擬同時代的趙之謙、虛谷、任熊等海上畫派名家的風格。正因為瓷上彩繪所具有的豐富表現使得一大批文人畫家,如張熊、范金鏞、黃士陵、吳待秋、王震、吳士鑒等也開始在瓷器上繪畫,且都有作品傳世。
畫家真正來景德鎮畫瓷當推朱屺瞻等當代著名畫家,上世紀60年代初由上海市美協組織,朱屺瞻、王個簃、林風眠、唐云等四位畫家共同來景德鎮體驗生活并進行瓷畫創作,推動了畫家畫瓷新的熱潮。
畫家畫瓷在當下是一個熱門的話題。起初,畫家畫瓷的目的很簡單,諸如朱屺瞻、林風眠等畫家無非是來景德鎮感受一下陶瓷的獨特魅力。陶瓷所具有的豐富裝飾,大凡國畫、油畫所需要的藝術效果借助陶瓷裝飾也基本能夠達到次,不僅如此,有些藝術效果也是獨樹一幟;其次,陶瓷作為火的藝術,其中的偶然性和神秘性讓人有一種參與的沖動。因此,每年都會有畫家來景德鎮畫瓷體驗陶瓷藝術的獨特魅力感受神奇的窯火。近幾年,由于受藝術市場的影響,畫家畫瓷的目的由原先的過把癮也開始夾雜著商業目的,很多畫家也開始來景德鎮淘金,有的是重新尋找自身藝術發展的方向。
畫家來景德鎮畫瓷大多受時間的約束,因此,他們很少能夠沉下心來專心于陶瓷藝術創作,只是過過癮、找找感覺而已,當然,其中也有不乏長期致力于畫瓷的畫家。由于時間的關系畫家畫瓷多以青花或是新彩入手,對于器形也不太講究,見什么畫什么,因此,他們的作品多呈現繪畫性的一面,更多的是自身繪畫風格的翻版。對材料和工藝的生疏使作品多小帶有不成熟,有的甚至是些粗制濫造,當然,其中也是感覺好的畫家一上手就畫出驚人。
但不管怎樣畫家來了,帶著一顆虔誠和好奇的心來了。筆者以為畫家畫瓷是好事。首先,畫家可以把各自的藝術成就和獨特風格通過陶瓷這種載體表現出來,此舉豐富了陶瓷藝術的表現形式,使傳統的陶瓷藝術創作向多元方向發展;其次,畫家畫瓷把陶瓷藝術推向了更寬廣的審美平臺,使陶瓷藝術邁向了純藝術的行列;再次,畫家畫瓷加強了陶藝家與畫家的交流與互動,使陶藝家的藝術思想和創作理念得到了提升,加快了陶瓷藝術的發展步伐。陶瓷裝飾的發展能有今天的成就也正是學習和借鑒了繪畫藝術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