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北京書畫業界名家輩出
北京,一座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六朝古都,千百年來一直是北方乃至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尤至民國,清朝覆亡后,大量的達官顯貴、文人墨客以及鬻畫為生的畫家聚居于此,形成濃厚的藝術氛圍。同時,皇室貴族的古玩書畫大量流出,加上眾多鱗次櫛比的古玩店鋪,交易活動十分活躍,由此造就了藝術品市場的高度繁榮,其市場的形態也有別于同時期其他地區,有著自身的顯著特點。
那么,這一時期北京書畫市場的狀況以及運行機制如何呢?筆者通過對藝術市場的生產者、中介機構以及消費者相互之間關系的剖析,試圖全面呈現出構成市場流通的各個環節與要素,以期讓大家對民國北京書畫市場有整體的了解。
北京的海王村公園
一、市場的供給群體
民國初年,北京作為當時的首都,參與書畫市場群體非常之眾,舊皇室貴族、滿清遺老遺少、社會名流、政府官員和傳統收藏家,無不積極參與到市場中來。而作為藝術品市場流通首要鏈條的供給者,主要還是以北京地區的書畫家為主,他們是市場商品來源的主力。北京畫家群體有著自身的特質,其構成的成分頗為復雜。京城作為明清帝都,存在有大量宮廷書畫家、滿漢官員、謀職的傳統文人畫家以及民間的職業畫師等,這些畫家創作的無數作品進入到市場流通,使得北京的書畫市場商品異常充足。
當時出身貴族的畫家參與市場的目的和心態是不一樣的,如溥佐、溥雪齋、林琴南、溥松窗、溥濡、于非、余紹宋等人,他們作為滿清皇室貴族之后,均受過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書畫造詣相當深厚。到了民國初年,這些失去俸祿的貴胄子弟,有的不得不以書畫為生,但他們本身具備有一定的物質和社會資源,雖然也賣畫,卻都能堅持個人的藝術主張,不為藝術市場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