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大名窯為代表的宋瓷
陶瓷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有關陶瓷藝術的歷史甚至被認為可以等同于中國文化史。而以五大名窯為代表的宋瓷,歷來都是國際藝術品拍賣市場上最引人注目的藏項之一,也是全球各大博物館和收藏家夢寐以求的瑰寶,其市場價值不言而喻。
然而,正因為宋名窯陶瓷藝術品量少價高,且宋朝至今已逾千年,一些無良商人從幾百年前就開始通過造假來蒙騙藏家,從中攫取高額利益。日前,古瓷鑒藏專家朱正澤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直斥當前古董市場魚目混珠,已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不具備專業知識又無高人指點的大眾藏友,就算打醒十二分精神,仍很難避免上當受騙。
為使更多的收藏愛好者能夠掌握鑒賞宋瓷五大名窯基本要領,朱正澤結合自身多年的實踐認識,分別從胎、釉、型、工、紋五個方面為廣大藏友逐一進行介紹和分析。
汝窯
簡介
汝窯被譽為五大名窯之首,因地處古汝州而得名。按照傳統的說法,“只有其境內的臨汝縣和寶豐縣清涼寺產汝瓷,臨汝窯為民窯,清涼寺為御用官窯”,“汝窯無大器”,“汝瓷存世七十余件”。然而,朱正澤研究指出,隨著近年張公巷窯址、文廟窯址、段店窯址等的科學考古發掘,其標本無論從藝術欣賞、工藝造型和用工用料上看都不輸于清涼寺窯,甚至高于它,由此“汝窯無大器”之說亦不攻自破,而“汝瓷存世七十余件”的說法則明顯帶有商業炒作之嫌。
鑒別要點
胎:有灰胎,香灰胎,黃白胎,白胎,燒成后露胎處多呈肉紅狀,支釘燒造者支釘痕處并非露出胎質,應為支釘胎痕。
釉:以青色為主色調,有天青、粉青、豆青、卵青、蝦青、月白、乳白、天藍等色。多為一次施釉,也有二次施釉或補刷。釉面有極細的冰裂紋,即蟹爪紋,少有無紋者。釉中亮泡如珠,有泡若晨星之說。放大鏡下釉似云霧,如流云,多蘊蒙泡、內侵泡不一而論。高古汝瓷歷經八百余年滄桑歲月,按物質運動規律必有自然氧化,行話叫“開門”。當然,在密閉條件下,古瓷不能充分氧化,就算寶光瑩潤、無明顯外變,但也必有內變,有心者用高倍放大鏡觀之久而必有所悟。
型:汝瓷器型既有仿商周青銅禮器造型,也有當時的實用器型,以仿青銅禮器器型為貴。
工:特點是裹足,足底施釉;支釘支燒,釘痕小如芝麻,色白而閃黃,呈不規則分布。
官窯
簡介
官窯有廣義和狹義兩個概念。廣義的官窯泛指歷代由朝廷督辦、專門燒制御用瓷的瓷窯;狹義的官窯則是單指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平時一般稱“宋官窯”。
據文獻記載,北宋后期在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設置過官窯即北宋官窯,但至今未找到窯址。南宋官窯在浙江杭州,其中的一座郊壇下官窯已經過科學發掘,發現了窯爐、窯具及瓷器碎片。出土的器物主要有盤、碗、碟、洗、爐及仿商周秦漢古銅及玉器的造型。
鑒別要點
胎:呈黑灰或黑褐色,北宋官窯胎體較厚重,南宋官窯胎體較輕薄。
釉:釉色是官窯瓷器技術和藝術上的最高追求,它創造出粉青、月白、米黃、大綠等經典釉色,這些釉色色澤幽雅,北宋官窯釉層更厚且多層,底部胎釉均為醬色的保護釉,無流淌現象。釉中氣泡大中小全有,以大中泡為主,且每個釉層皆有,重疊交錯造成“聚沫攢珠”的美感。
型:盤、碗、碟、洗、爐及仿商周秦漢古銅及玉器的造型,北宋官窯端莊厚實,南宋官窯更顯秀美,南北官窯均顯古樸之美。
工:由于胎體中含鐵量較高,大部分器物的口、足沿等釉層較薄的部位泛出鐵紅色,古代文獻稱為“紫口鐵足”,這種特征以南宋官窯更為明顯。
紋:釉面上分布著長短、深淺不一的裂紋“開片”。它原本是一種釉面缺陷。瓷胎比瓷釉的膨脹系數大,瓷器燒成冷卻的時候,收縮幅度大的胎體就會把玻璃質的釉層拉碎,釉面出現開片。
哥窯
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