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故事人物大罐知識
近幾年來古瓷收藏界的元青花熱持續升溫,國內市場上和收藏家手中的“元青花”成百上千甚至數以萬計地出現,真假爭論攪得許多古瓷愛好者一頭霧水。隨著2005年7月12日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上一聲槌響,價值約2.67億人民幣(按當地當日匯率牌價折算)的“鬼谷子下山”圖元青花大罐(圖1)被美國華爾街企業家奪得,宣告了所謂“中國民間收藏的元青花數量超過國外博物館館藏之和”這種臆想理論的可笑,也宣告了國內外某些擁有幾十、幾百件的“元青花大收藏家”金錢夢的破滅。物以稀為貴,國際行情所反映出的元青花的稀有與國內民間“驚人藏量”的巨大反差,實在發人深省。
本器唇口,短直頸,豐肩鼓腹,脛下漸收至底,造型豐腴挺拔,富于美感。罐通體以青花繪制而成,頸部海水波濤,肩部則裝飾纏枝花卉一周,腹部主體以鬼谷子下山人物故事為主題通景描繪,根部仰蓮紋裝飾。主題畫面描述了孫臏的師傅鬼谷子在齊國使節蘇代的再三請求下,答應下山搭救被燕國陷陣的齊國名將孫臏和獨孤陳的故事。鬼谷子端坐在一虎一豹拉的車中,身體微微前傾,神態自若,超凡如仙,表現出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神態。車前兩個步卒手持長矛開道,一位青年將軍英姿勃發,縱馬而行,手擎戰旗,上書“鬼谷”二字,蘇代騎馬殿后。一行人與山色樹石構成了一幅壯觀而又優美的山水人物畫卷。整個青花紋飾呈色濃艷,畫面飽滿,疏密有致,主次分明,渾然一體。
元青花鑒定方法
(一)看胎質、胎色
胎質、胎色。景德鎮窯宋代和元早期皆用單一的瓷石來制坯泥,稱為一元配方。這類坯泥屬高硅低鋁性質,燒成溫度通常在1200℃以下,窯溫稍高即易造成器物變形。元代中期,發展成瓷石加高鋁含量高嶺土的二元配方,耐火度可達1300℃以上,在保證器物不發生變形的條件下,胎質的瓷化程度和釉質的玻璃化程度都得到提高。
(二)看釉色
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閃青,瑩潤透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元代中早期(延祐期)的瓶、罐之類青花瓷施透明的青白釉,撫摸釉面似糯米感,有時釉色顯出啞光木納色,近看含青顯淡藍灰色,遠看顯黃褐色,細看青花釉面上粘有疏朗的白色小點,少數器身釉面上能看出細密的皮殼層,斜光透看胎釉略顯出無規則狀的釉絲線條紋,從至正年間開始燒制的白釉、樞府釉及卵白釉的青花瓷,胎色多為偏白,微閃青,為含青的白釉,呈現帶透明的玻璃質感。
(三)看青花
元青花瓷發色不穩定,青花色澤暈散,青花料分為兩種:一種發色濃重鮮麗呈青翠濃艷,濃厚處有黑色銹斑,俗稱“黑疵”,濃處用手撫摸時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這就是使用進口“蘇泥勃青”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另一種為國產料,國產料青花發色呈藍中泛灰,有的色澤呈青藍偏灰或青花發色藍中閃灰。延祐期青花發色的牡丹紋深入胎骨呈云層塊狀,像潛伏在胎骨上,呈立體感似有閃動。青花上浮與釉面緊貼,暈散青花呈炸開狀,上浮青花釉面顯有濃黑絲及小點,青花紋飾緊貼釉面,微呈凹狀,這也是鑒別景德鎮元青花瓷的基本要點。
(四)看紋飾
元代青花瓷器的紋飾可分兩類。一類是以進口料繪畫紋飾,具有構圖滿密、層次豐富、繪畫工整的特點。如大盤紋樣多由三至五層滿密的圖案組成,瓶、罐的紋樣多由三至八層圖案紋飾組成,紋樣有主賓協調、繁而不亂的特點,圖案題材豐富多樣,以人物故事,纏枝花卉、魚藻、蓮池、雙鳳花卉、開光折枝、竹石花卉瓜果等紋樣組成,花卉紋有大花和大葉的特點,其中纏枝蓮花的葉瓣多繪成葫蘆形,牡丹紋飾邊緣繪成白色聯珠狀,輔助的變體蓮瓣紋多有間距,邊框內飾有青花等特征。另一類青花以國產料繪畫,其紋樣具有流暢奔放的特征,紋樣構圖較簡單,繪畫較粗率,以各種花卉紋飾為多見。
(五)看內壁
元青花瓷瓶、罐內壁多不施釉,內壁為砂胎,器身一般采用分段制作粘接而成,故器腹與器底往往留有明顯的胎接痕。梅瓶內與肩部連接處多不修胎,故有毛糙感。內壁胎接痕多為凸起約1~2毫米不等的胎接痕,粗細大小不規則,手摸有圓潤細膩質感。瓶內壁砂胎略帶淡黃色,胎內壁砂眼及內壁稀朗小顆料石明顯可見,腹上部一般無修胎處理,腹下部至底多有修胎旋痕紋,瓶內壁稀朗砂眼明顯可見。強光斜看內壁稀朗砂眼內閃出星光點,發出亮光,也稱陰陽光點。
(六)看底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