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價雞缸杯與雞公碗之間的美麗誤會
“這不是TVB劇的御用碗嗎?”在香港傳媒,這只雞缸杯被稱為“公雞碗”。真是一場美麗的誤會?!啊豆Ψ颉?、《算死草》、《賭俠》、《逃學威龍》、《食神》、《大內密探零零發》,這些片子里都有這碗”。早前已被炒得熱火朝天的TVB電視劇御用雞公碗,竟被網友戲稱為明代珍寶。
明代帝皇之家藏斗彩雞缸杯是書冊有載:萬歷皇帝起居的《神宗實錄》:“神宗時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雞缸杯一雙,值錢十萬?!背苫凡?,胎質純凈細膩,釉彩豐潤沉靜,而且多為小巧精致,所謂“成化無大器”。這只酒杯體積小巧,恰可握于掌上,杯型如缸敞口臥足,繪有雄雞一雙、母雞小鳥、山石花草,畫功細致。杯底有青花雙方框,內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公雞碗”,正名“雞公碗”,是闊口瓷碗,在清朝期間普遍見于民間;1960年代香港的雞公碗,各家各戶皆有,售價一毛左右。雞公碗的視覺語言系統與明成化雞缸碗有相通之處,當然比較簡單和格式化:橘紅黑尾的雄雞寓意“功名/起家”,大朵的紅花為牡丹當然是“花開富貴”,青綠(有時是青黃相間)的芭蕉是“大業”的祝喻。清末民初的雞公碗在江西燒制,后由潮汕地區接力生產;民窯瓷廠各有異態,早期多為手繪,各處各代工匠所制的細節均有不同。近年多為貼花、機器印制,手繪愈來愈少。聽尋覓手繪雞公碗的朋友轉述過,有西環正街的店家就曾跟她嘆息,廣東一帶的瓷廠以后不再出了,畫碗的師傅“都不在了”。內地經濟發展,連帶也把我們的生活小節暗暗修改,一朝回首,已經欲溯無由。
近年香港有集體回憶大潮,人們發現小時熟悉的雞公碗愈來愈少,反過來十分追捧,尤其年輕人喜歡貼照片上臉書示威。比如甚好舊物小器香港詩人陳麗娟,就有收集不同時代的舊雞公碗,細考各時期畫法不同、新貼花不如舊手繪。而后雞公碗在微博上大紅、受傳媒廣泛報道,網友發現它是貫通不同年代和背景的共通道具,也是周星馳電影里一再出現的大綠葉。
雞公小器,其實怎可與天價的明成化斗彩雞缸杯相提并論。不過它們同樣被人追捧收藏,只是收藏者的階級是天淵之別。不過庶民基層的集體回憶如果用藝術的方式對待之,大規模、嚴謹如宋冬《物盡其用》里,宏闊地全球巡回展覽其母親趟源湘歷年所收集的數以千計之日常用品,洗衣皂、棄置玩具、瓶瓶罐罐鍋碗瓢盆,包括那些因為胡同清拆民居迫遷而被丟棄的日常用具,便會生出一種庶民的暖熱,“承載了親人間相濡以沫的痕跡與溫暖,承載了物資匱乏時代對生活的理解與敬重?!彼味故玖恕耙环N默默地收集與保存愛的哲學,頑強地對抗著將置換與丟棄作為基本態度的當下,記錄著中國老百姓對家庭與生活的永恒的愛”的堅持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