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藏品雖小乾坤大
在中國嘉德2010春季拍賣會上,眾多的專場中,“翦淞閣——文房清供”專場以8400萬元的總額100%成交,其中顧景舟制作的一把石瓢壺,估價220萬至320萬元,成交價達到了1232萬元。而在2008年上海工美秋拍中,類似的一把紫砂壺的成交價僅為315.84萬元。
紫砂壺
文人助推功不可沒
紫砂壺在中國陶瓷史和物質文化史上有著非常獨特的地位,以一器之微,不僅耗盡歷代才人智士、名工巧匠的移山心力,更是價等黃金,珍同鼎鼐。就拿石瓢壺來說,其原是紫砂傳統造型。但制壺大師顧景舟集各家之大成,創出自我,壺上宜書宜畫,一改清初以來纖細繁瑣、堆砌浮華之氣,刻意追求線型的流暢舒展,反復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顯現了簡樸大方的氣度。顧景舟制石瓢壺乃智欲其圓、行欲其方的砂壺珍品。顧景舟的石瓢壺共制作五把,除先生自己藏用一把,其余贈送給吳湖帆、江寒汀、唐云、戴相明幾位給予他技藝幫助、思想啟迪的同好。在2008年秋拍中,他贈送給唐云的一把石瓢壺315.84萬元。此次創出千萬天價的,則是他贈送給戴相明的。
其實,在顧景舟之前,許多制壺名匠也紛紛制作過類似的壺,如楊彭年制紫泥子冶石瓢壺。但是在近現代,隨著紫砂業逐漸走向商業領域,文人紫砂壺的制作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其中唐云對于其推動功不可沒。眾所周知,唐云愛壺、藏壺、畫壺、設計壺,其更喜歡在紫砂壺上畫畫,畫完后再請竹刻名家沈覺初銘刻。20世紀80年代,上海美術館要展覽有當代畫家書畫的特別名壺,沈智毅請示唐云,唐云大力支持并親自繪壺。隨即,沈智毅又請了謝稚柳、陳佩秋、陸儼少、關良、王個簃、朱屺瞻、程十發、劉旦宅、張大壯等名畫家在壺上作畫,再由沈覺初銘刻。丹青紫泥,海上十家繪壺形成了紫砂壺史上復興之第二浪,唐云、沈智毅無疑是這第二浪的推動者。
在上世紀90年代,這些名家所繪紫砂壺在上海美術館的賣品部中,標價6000元,打八折5000元。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個價錢國內也很少有人會光顧,后來大都被一新加坡藏家買走了?,F在這些文人壺已經散落在不同的藏家手中,有些還上了拍賣行。對于許多收藏者來說,雖然只能飽飽眼福,但是只要擁有這個收藏理念,關于文人和工匠共同制作的紫砂壺,就一定能尋覓到一把具有收藏價值的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