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山八友與民國文人瓷(圖)
顧問:潘 鶴 楊之光 呂伯濤 劉斯奮 許欽松 陳永鏘
專家:單小英 盧延光 陳少湘 樓 鋼 劉志勇 黎 明 方 土 雷 敏 許鴻飛(排名不分先后)
清代咸豐年間,開始出現明確意義上的“文人瓷”。以程門為代表的文人,盡情舒展個性,發揮藝術才能,首次嘗試用淺絳彩將傳統文人畫中的詩書畫印移植到瓷器表面。到了民國時期,宮廷御用洋彩流入民間,新粉彩應運而生,為民間百姓所好,而逐漸搶了淺絳彩的風頭,成為民國文人瓷的主角。而“珠山八友”則是這一時期最為典型的代表。后人常望文生義,以為“珠山八友”僅八人,實則十人。他們不但制瓷功底深厚,且善于吟詩作畫、寫書法,每逢月圓十五相聚于珠山切磋畫藝。久而久之,聲名遠揚。
廣東省文物藝術品行業協會副會長樓鋼認為,民國文人瓷是一場瓷畫工藝改革創新運動的產物。再看典型的民國文人瓷作品,淺絳彩色澤清新淡雅,新粉彩色澤鮮麗。拿在手上,用心感受,其表面釉質光滑如玉;看山水畫淺絳彩,線條用筆流暢且細膩,意境悠遠;觀人物、花鳥魚蟲則栩栩如生;再配以詩歌、書法、鈐印,詩意淡雅,清新脫俗。對于民國文人瓷,馬未都在講陶瓷之美時曾說,瓷器是在文人和工匠共同的努力下,才得以發展完善,文人賦予她思想、工匠賦予她生命。
近年來,民國文人瓷因其蘊藏著一種特殊的文人情懷,而逐漸被有眼光的藏家所關注,市場也因此一度出現過火爆現象。在魚目混珠的民國文人瓷市場,如何賞鑒呢?廣州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副會長李鴻基認為,要鑒定陶瓷名家真跡,須從畫工、書法、落款入手。而馬未都建言,陶瓷鑒定中,錯了沒有關系,誰也不是神仙,誰也沒活在宋朝和明朝,無法去判定當時的情況,有時可能發生誤判,但每一次的誤判都應該刻骨銘心,都能記住錯誤在哪兒,這對進步有極大好處。(程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