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絞泥:亦真亦幻 自然天成
國工 孟小軍 魚躍龍門(絞泥)
陶的“絞泥工藝”源于唐代,術稱“紋胎”、“攪胎”,是用兩種或多種不同泥色構成一種平面視覺效果的工藝,具有豐富的肌理變化。絞泥技法,唐代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陜西干縣唐代懿德太子李重潤墓,出土的絞泥武士騎馬陶俑,用白、褐兩色絞泥制成,十分精美,為唐代絞泥器代表作,宋后少見。到了清代紫砂陶器出現了較完美的絞泥紫砂制品,形成了傳統的紫砂裝飾技法之一,如清朝中期楊彭年的國山碑筆筒,以深淺兩色組成絞泥紋飾。有獨到的藝術韻味??v觀絞泥工藝的發展,經過幾代陶人的傳承與挖掘,日臻完美,形式紛繁,絞泥裝飾的紫砂器發展到今天,有了長足的發展,已成為獨具藝術魅力的裝飾形式。
上一篇:定瓷:浴火重生的藝術奇葩
下一篇:宋瓷藝術的復原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