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宣青花:筆墨暈染出文人情懷
明代永樂與宣德兩朝,是明初國力比較強盛的時期,政局穩定,城市經濟與對外貿易的發展,刺激了包括瓷器在內的手工業生產的繁榮,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御窯廠燒造的永樂、宣德青花瓷器,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歷史地位。它與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燒制技術達到了最高峰,成為我國瓷器名品之一,也是明清青花工藝的典范,其成就被稱頌為“開一代未有之奇”?!毒暗骆偺珍洝吩u價宣德瓷器:“諸料悉精,青花最貴?!?/p>
宣德青花纏枝花紋天球瓶
永宣官窯青花燒造數量上也是空前的,但宣德朝數量要遠遠超過永樂朝。僅景德鎮御窯廠的瓷窯在宣德年間就增至58座,據《大明會典》記載,宣德八年(1433),朝廷一次就下達了要景德鎮燒造龍鳳瓷器四十四萬三千五百件的任務。其中青花占大多數,并成為生產的主流,由此可見其燒造規模、數量之大。產品不僅供宮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為商品大量行銷海外,以及對國外入貢者的答贈,成為東西文化交流的見證。
民窯青花大都比較簡潔概括,實力與質量上略遜于官窯,釉面欠滋潤,常有縮釉現象。有的過于厚重,不注意修胎,畫法奔放自如,用筆較草率,畫面構圖簡略,很講究意境、情趣,充滿了民間生活氣息,活潑而有趣味。
另外,明宣德皇帝朱瞻基和王皇后對藝術品具有濃厚的興趣,宣德帝本身在詩、書、畫及游藝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藝術才能,明沈德符《野獲編》、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清劉體仁《七頌堂識小錄》等均有記載,能詩善畫,且有大量作品留世,如《武侯高臥圖卷》、《萬年松圖卷》、《蓮蒲松蔭圖卷》、《苦瓜鼠圖卷》等作品。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手工藝方面的發展,除了瓷器,宣德朝的銅器、琺瑯、雕漆及織繡、繪畫等,俱能成就輝煌。
永宣青花胎體精密細膩,胎質潔白堅硬,薄厚適度,擺脫了元代厚重風格的影響,梅瓶、大盤、大罐多是無釉白色細砂底,用手撫摸十分光滑,足邊有火石紅斑點。中小件器物是釉底。釉面肥厚滋潤,光澤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稱“亮青釉”。有酷似桔子皮一樣的桔皮紋,這種特點在清代很難仿造成功。極少數有開片。釉中氣泡密集,大小不一。永宣青花之所以被后人推崇,無疑與當時所用的青料有很大關系。青花用料有進口、國產兩種,往往是根據紋飾的不同而決定使用哪種鈷料描繪哪個部位的紋飾,從宮中傳世品來看,官窯青花瓷器基本以進口料描繪為主。這種進口青料來自波斯,叫蘇麻離青(亦稱蘇泥勃青),是鄭和下西洋帶回來的。明萬歷年間王世懋《窺天外乘》一書記載:“我朝則專設于浮梁縣之景德鎮,永樂、宣德年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其時以棕眼甜白為常,以蘇麻離青為飾,以鮮紅為寶?!泵鞔_記載了永樂、宣德時期青花瓷的用料為“蘇麻離青”。清代藍浦《景德鎮陶錄》也曾提到。蘇麻離青與國產料在成分上有很大的不同,據化學分析,這種進口青料別具一格,含鐵量特別高,含錳量低,故稱“高鐵低錳”料。燒出的瓷器呈色黑藍,深沉濃艷,有著自然暈散的藝術效果,料色熔融在釉中,好似深入胎骨一樣,給人以凝重之感。特別濃色處往往出現銀黑色結晶斑點,在一定光線下有錫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結晶,用手撫摸釉面凹凸不平,成書于清代的《南窯筆記》宣窯中講宣德青花“宣窯一種,極其精雅古樸,用料有濃淡,墨勢渾然而莊重,青花有滲青,鐵皮銹者”。用這種青料描繪的紋飾具有中國畫的水墨韻味,被視為無法模仿的特色。同時,工匠們熟練地運用不同含量的青料,燒制出色調不同的青花,令人賞心悅目,如藍地白花、淡描青花等。青花的制作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明王士性《廣志繹》中載:“本朝,以宣(宣德)、成(成化)二窯為佳,宣窯以青花勝,成窯以五彩?!泵鲝垜摹肚迕夭亍氛摳G器中描述:“我朝宣廟窯器,質料細厚,隱隱橘皮紋起,冰裂鱔血紋者,幾與官、汝窯敵。即暗花者、紅花者、青花者皆發古未有,為一代絕品?!鼻迩∧觊g朱琰《陶說》談宣德窯:“按此明宣窯極盛時也,選料、制樣、畫器、題款無一不精?!币陨蟽杀緯鶎π虑嗷ㄓ泻芨叩馁澴u。另外還有許多明清文獻對永宣青花在造型、釉色、燒造工藝及藝術特色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描述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