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督陶官唐英
唐英(公元1682—1756年)字俊公,別號叔子,晚年自號蝸寄老人。清沈陽人,隸漢軍正白旗。他自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以內務府員外郎身份到景德鎮駐廠署協理陶務,到乾隆八年(1743年)十一月結束瓷務離鎮,先后在景德鎮整整15年,從管理和技術上對景德鎮的瓷器生產作出了重要貢獻。
1728年10月,唐英一到景德鎮,便“聚精會神,苦心竭力,與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很快地掌握瓷業生產諸方面的知識。到了雍正九年(1731年),便基本上掌握了瓷業生產的物料,火候變化規律。一個封建社會的督陶官,有這種接近工匠,虛心好學的鉆研精神,的確是難能可貴的。他于雍正八年(1730年)繪制《陶成圖》,并注重對實物的保存與研究,他把存放“僧明寺”的明萬歷年間制青花龍缸移到“佑陶靈祠”,還寫了《龍缸記》。到了雍正十三年(1735年),作《陶成記事》,并匯集<瓷務事宜示諭稿》,作序刻于石。次年,以淮安關使兼總理陶務。
唐英管理瓷務多年,躬身實踐,并注意發揮工匠們的聰明才智,所取得的成就正如《景德鎮陶錄》所說:“公深諳土脈火性,慎選諸料,所造俱精瑩純全,又倣肖古名窯諸器,無不媲美,各種名釉,無不巧合,萃工呈能,無不盛備,……廠窯至此,集大成矣。”真做到了歷代名窯無所不仿,無所不精,所以世人都稱之為唐窯。到了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五月,唐英編《陶冶圖說》,制圖20幅,對景德鎮瓷業在采石、制泥、淘煉泥土、煉灰、配釉、制造匣缽、制坯、采取和煉取青料、繪畫、沾釉、吹釉、成坯、入窯,燒窯、洋彩、束草裝桶等方面進行了科學的總結和記載。全文雖只4,500字,但圖文并茂,是一部重要的歷史文獻,已流傳到歐洲國家。
唐英的著作與事跡見于文字的,除他本人編輯的以外,尚有顧棟高編選的唐英詩文《陶人心語》,有1937年郭葆昌編的《唐俊公先生陶務記年表》,近年又有傅振倫,甄勵重訂的《唐英瓷務年表長編》,他的許多事跡說明了他是一個杰出的督陶官。
1728年10月,唐英一到景德鎮,便“聚精會神,苦心竭力,與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很快地掌握瓷業生產諸方面的知識。到了雍正九年(1731年),便基本上掌握了瓷業生產的物料,火候變化規律。一個封建社會的督陶官,有這種接近工匠,虛心好學的鉆研精神,的確是難能可貴的。他于雍正八年(1730年)繪制《陶成圖》,并注重對實物的保存與研究,他把存放“僧明寺”的明萬歷年間制青花龍缸移到“佑陶靈祠”,還寫了《龍缸記》。到了雍正十三年(1735年),作《陶成記事》,并匯集<瓷務事宜示諭稿》,作序刻于石。次年,以淮安關使兼總理陶務。
唐英管理瓷務多年,躬身實踐,并注意發揮工匠們的聰明才智,所取得的成就正如《景德鎮陶錄》所說:“公深諳土脈火性,慎選諸料,所造俱精瑩純全,又倣肖古名窯諸器,無不媲美,各種名釉,無不巧合,萃工呈能,無不盛備,……廠窯至此,集大成矣。”真做到了歷代名窯無所不仿,無所不精,所以世人都稱之為唐窯。到了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五月,唐英編《陶冶圖說》,制圖20幅,對景德鎮瓷業在采石、制泥、淘煉泥土、煉灰、配釉、制造匣缽、制坯、采取和煉取青料、繪畫、沾釉、吹釉、成坯、入窯,燒窯、洋彩、束草裝桶等方面進行了科學的總結和記載。全文雖只4,500字,但圖文并茂,是一部重要的歷史文獻,已流傳到歐洲國家。
唐英的著作與事跡見于文字的,除他本人編輯的以外,尚有顧棟高編選的唐英詩文《陶人心語》,有1937年郭葆昌編的《唐俊公先生陶務記年表》,近年又有傅振倫,甄勵重訂的《唐英瓷務年表長編》,他的許多事跡說明了他是一個杰出的督陶官。
上一篇:東坡游昌南--今日三賢湖
下一篇:“風火神”童賓